树德莫如滋 去疾莫如尽
——从《关于崇俭戒奢、正信正行的倡议》谈起
发布时间:2025-11-25新闻来源: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作者:路马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一章》),进而引申出“故君子慎其独也”的“内求”修道方法。可见,个人对于真善美圣的渴求是人之为人的初衷与核心,更是推动人在充满诱惑的生活中保持清醒进而明辨是非、果敢抉择、维护人性尊严与天命的根本遵循。耶稣说:“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条;那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他内的,他就结许多的果实,因为离了我,你们什么也不能作。”(若15:5)耶稣是那道成肉身的“可触摸的那一位”,他在世时“除了罪以外,度着和我们一样的生活”——身为基督的跟随者,就该效仿基督——甘贫乐道、戒避诱惑、仰合主旨。如此,人的本质得以浮现,人的尊严得以成全,人的价值得以凸显。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教会与信徒共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物质主义的泛滥、消费文化的侵蚀、生态危机的加剧,以及来自社会舆论对简朴、纯粹信仰、示范作用的深切呼唤。在此时代背景下,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合发出《关于崇俭戒奢、正信正行的倡议》,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也在第一时间将此精神下发至全国天主教界。
“崇俭戒奢,正信正行”这八个字,已不仅是个人的灵修指南,更成为整个天主教会在新时代重塑自身面貌、促进健康传承、有效履行福传使命的必经路径与行动指引。它要求我们回归信仰本源,审视生活本质,以一种清新、奋进且富有感染力的姿态,向大众展示天主教信仰的永恒活力与时代价值,切实推进天主教中国化和宗教工作治理法治化的有效落实。
一、崇俭戒奢,迈向心灵自由回归教会本真
《倡议》中提出的不定制、不使用、不参加、不食用、不配置、不出入、不违规乘坐、不迷恋、不住、不搞、不谋、不与等具体倡议,涵盖并具体到衣食住行、工作生活各个层面乃至细节。扪心自问,这些倡议/规定并非束缚,而是保护;并非苛求,而是底线。它们为我们立身修德划出了清晰的“红线”,是置于我们身前的“明镜”,更是护佑我们行稳致远的“导航”。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并内化为自觉行动。
耶稣的一生是俭朴的典范。他“没有枕头的地方”(玛8:20),并提醒我们“人的生命并不在于家产丰富”(路12:15)。他所倡导的“神贫”(玛5:3)精神,其真谛在于心灵的贫穷——意识到自己的一切都来自天主,从而不依附于任何受造之物,保持对天主的绝对开放与信赖。这种神贫是崇俭戒奢的灵修核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从理性的认知到行动的落实,意识到“返璞归真”“由奢入俭”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成圣过程。它要求我们主动地、有意识地通过节制、弃舍、恒久的祈祷等一系列灵性操练,使天主的生命在我们内不断成长,从而由内而外地散发出基督的芬芳,敢向世俗种种诱惑勇敢说“不”,避免因自身软弱带来“群体性迷失”。当前,过度消费、计划性报废比比皆是,教会内部也有一些财务丑闻等问题的发生,可见,“崇俭戒奢”的提出是当下时期教会之“刚需”。《宋史·范纯仁列传》说:“唯俭可以助廉,唯恕可以成德。”对于神职人员的我们而言,如何廉洁自律、俭以修身、勤修神贫,恪守天主诫命,以表样带动信众,的确是一项重要的功课——自我回归的同时,将天主教会的灵修精神生活出来。
二、正信正行,严守戒律中砥砺品格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到原点”往往是很多棘手问题的解决途径。正信,上述崇俭戒奢一切行动的起点与基石,意味着对纯正信仰,对天主启示的真理完整而不掺杂质地接受与持守;正行,理所当然是正信的果实。雅各伯宗徒一针见血地指出:“信德如果没有行为便是死的。”(雅2:17)换而言之,就是将内在的信仰转化为具体、可见的伦理行为与生活方式,它是正信“形于外”的可视化,是爱德的具体化,是信仰的有形见证。没有正信,一切行为都将失去方向,崇俭戒奢行动也将失去其超性的意义;没有正行,一切关乎真理的宣讲近乎落空,他人将无从认出我们是基督的门徒。
《倡议》的落脚点,个人认为不应只聚焦于貌似规定与限制的“七不准”,而要透过这些文字看到指向性与崇高性——你们应当是圣的,因为我是圣的(伯前1:16)。就如本文题目所引用的“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左传·哀公元年》)要求的那样——树立品德,莫如日积月累,使它不断滋长;治疗疾病、祛除邪恶,莫如彻底消除,不留下任何病根。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躬身垂范、率先士卒的表率性作用,相信不言自明,我们都知道其功效有多大。而当我们不洁身自好,在物质诱惑、各种欲望的漩涡中沉湎享受时,教会将受到何等的质疑与冲击!现如今,各地方教会在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的倡导下,大力开展“学法规、守戒律、重修为、树形象”教育活动,以推进天主教的健康传承,这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的“要支持引导宗教界在教义教规、管理制度、礼仪习俗、行为规范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适应时代要求,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水平”的全面落实与积极响应。
三、固本培元,在持续更新中见证信仰
恪守天主诫命,注重灵性修为。这不仅是每一位教职人员的个人灵修,更是整个中国天主教会在新时代砥砺前行、焕发新貌的必由之路。未来路上,愿在如下几个方面努力实践:
(一)在深研经典中夯实根基。宗教修为的提升,首要在于对圣经内核、教义教规的深入理解和把握。要力克骄傲浮躁,每日固定时间阅读圣经、圣书等经典著述,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深入挖掘教义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使之内化于心,筑牢抵御各种歪理邪说和错误思想侵蚀的坚固防线。学修并进,方能厚积薄发,指导实践。
(二)在严守戒律中砥砺品格。戒律是宗教修持的保障,是修身树德的准绳。每一位教职人员,都要对戒律心存敬畏、自觉遵守、毫不懈怠。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入手,“勿因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经常对照行为准则和戒律要求,检视自己的言行,做到“一日三省吾身”。通过严格的节制生活,磨炼意志,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严谨的生活作风。
(三)在社会服务中积极作为。闭关自守、脱离社会,无法真正适应时代的宗教需求。我们要在持守基本信仰和核心教义的前提下,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关心国家发展,关注社会民生,结合自身优势,在慈善公益、文化建设、生态保护、道德教化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荣主益灵、服务人群的实践,来彰显天主教的社会价值,提升天主教界的良好形象,同时也使自身更趋向于天主的旨意。
(四)在接受监督中不断完善。重修为,树形象,既是内在灵修的自觉表达,也离不开外部的监督。我们要主动将自己置于法律法规、宗教团体、信教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之下。对于批评和建议,要虚心听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过内省和监督的结合,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和改进,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传真、邮寄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本网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一旦刊登,版权虽属本网,但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为转载的内容,为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
5、本网无商业目的,若我们上传的资料侵犯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撤下。